蟾酥,首载于《药性论》。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分泌物。产于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多在夏、秋二季收集。
处方用名:蟾酥、蟾酥粉。
主要药性:辛,温;有毒。归心经。
基本功效: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临床应用:
1.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牙痛
本品“味辛气温,有毒。能拔一切风火热毒之邪使之外出”(《本草求真》)。有以毒攻毒,消肿止痛之功,善“治发背疔疮,一切恶肿”(《本草纲目》),外用、内服皆有良效。如治发背痈疽,无名肿毒,恶毒疔疮,可与血竭、枯矾、轻粉等同用,如化生丸(《古今医鉴》)。治咽部红肿疼痛,常与板蓝根、玄明粉、硼砂等同用,如喉症丸(《部颁标准》)。治火毒内盛所致的牙龈肿痛、龋齿疼痛,可与朱砂、雄黄、甘草为丸,填入齲齿洞内或肿痛的齿缝处即可,如牙痛一粒丸(《中国药典》)。
2.痧胀腹痛,吐泻神昏
本品辛温走窜,“善开窍辟恶搜邪,惟诸闭证,救急诸药方中用之,以开其闭”(《本草便读》)。适用于夏伤暑湿秽浊或饮食不洁所致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则昏厥等,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同用,制丸内服,如痧药蟾酥丸(《部颁标准》);或与麝香、冰片、细辛等共为末,搐入鼻中取嚏开窍,如通窍散(《部颁标准》)。
3、此外,本品止痛效佳,在古代也常作为外科麻药。
临证备要:内服0.015~0.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服。
药品归属:蟾酥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保健食品禁用物品、毒性中药管理品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2级)。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圆形团块状或薄片状。棕褐色,薄片状者对光透视为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薄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治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2、《医学入门》:“主痈疽疔肿瘰疬,一切恶疮顽癣。”
3、《本草汇言》:“疗疳积,消鼓胀,解疔毒之药也。”
现代研究:
主含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远华蟾毒精、蟾毒灵等,还含有吲哚碱类及肾上腺素、多糖、蛋白质等。《中国药典》规定:含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总量不得少于6.0%。本品有强心、抗心肌缺血、抗凝血、升压、抗休克、兴奋大脑皮层及呼吸中枢、抗炎、镇痛、局麻、抗肿瘤、升高白细胞、抗放射线、镇咳、利尿、增强免疫、抗疲劳、抗辐射、抑制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兴奋肠管和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