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名解》对人身361个十四经穴的命名逐一加以考证,每一穴均包括【别名】条列古今文献中该穴的所有名称。【定位】按国标注明定位,以方便对穴名的理解;【特点】说明穴位的特性,如五输穴、交会穴等。【主治】讲述临床应用范围。【来源】最早记载该穴的文献;【释词】详释穴位名称中每个词的词义,是穴名的文字学依据。【释义】结合文字学、医理,阐明其命名含义;【提要】阐述穴名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作用。略引现代研究以资佐证。对穴名理解的真正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临床应用。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事物的“命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当名辨物”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腧穴名称的真正含义日渐被人淡忘。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可见,腧穴命名是建立在古人对穴位作用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是临床正确理解穴位,进而正确应用穴位的前提。药有药性、穴有穴性,正确理解穴名是掌握穴位作用的金钥匙。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广泛,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结合腧穴的分布特点、作用、主治等内容赋予穴位特定的名称。有鉴于此,
《针灸穴名解》适合中医针灸工作者、对传统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内容简介
自序
第一章 督脉
第二章 任脉
第三章 手太阴肺经
第四章 手阳明大肠经
第五章 足阳明胃经
第六章 足太阴脾经
第七章 手少阴心经
第八章 手太阳小肠经
第九章 足太阳膀胱经
第十章 足少阴肾经
第十一章 手厥阴心包经
第十二章 手少阳三焦经
第十三章 足少阳胆经
第十四章 足厥阴肝经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