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中医》电视剧中有中西医之争的一个片段,讲的是在英国医院里选择了两名伤寒病症程度相同的病人,且两人都患有皮疹,分别由代表西医的蒲田和代表中医的翁泉海诊治,期限二十天,效果好的方为胜者。最后经过二十天的治疗,翁泉海和蒲田的病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康复,但是比较而言,翁泉海的病人康复的更加彻底一点。但是翁泉海告诉大家,中西医各有所长,这场比赛没有输赢。就像导演毛卫宁所说的,“老”是老派传承,“中”是中西融合,“医”是医者仁心。 说起中医,大部分人都只会想到号脉、开中药、针灸。而说到外科手术,大部分人会认为与中医无关!但是历史上的中医是会做手术的,而且做得很好,而且在历史上几乎是世界领先水平。所以,小编在此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外科手术。中医的可取之处并不止中药针灸,手术并不是西医的专利。 1. 史上最早的手术——开颅手术 图为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当中发掘出来的5000年前的原始人颅骨。 图中的缺口位于顶骨接近枕骨处,为大小约31*25mm的椭圆形缺损,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可见接受手术的人在术后长期存活,为骨组织修复的结果,是我国开颅手术历史上最早的成功案例。手术目的可能是为了引流颅内容物,缓解颅内高压状态。在后世,亦有华佗欲为曹操行开颅手术的典故。虽然手术最终因曹操的不信任而受阻,但通过这件事,依然可以推测到了汉代末期,开颅技术已经开始脱离人体试验的阶段,逐渐走向成熟,甚至到了可尝试在“国家领导人”头上行手术的水平。 2.最早的开腹手术——剖腹产手术 汉•司马迁著《史记•楚世家》有这么一段文字:“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翻译过来就是:吴回(的夫人)生下儿子陆终,陆终(的夫人)生下六个孩子,是剖腹而产。 南朝历史学家裴骃著《史记集解》也有一条剖腹产记录:公元224年,当时的皇帝是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产子时,“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这就是“剖腹产”。据说,产妇剖腹产后,“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以上两条史书记载均为剖腹产存在于世的证明。现在有很多人以为,当时的中国人由于忌讳,很少接触这类见血的外科手术。但这个看法是低估了当时医生的医术,也是低估了他们的医德!妇女产子,是人命关天的事,弄不好一尸两命,是迂腐的忌讳重要,还是人命重要?中医向来有一个观念:“有故无殒”。就是说,只要身体真的有问题,哪怕采取创伤性的治疗手段,或者对证运用有毒的药物,都是不要紧的。毕竟比起副作用,疾病或难产的后果更可怕。总之,在遥远的古代,我们中医的老祖宗已经创造出了剖腹产的手术技术,并成功实施。 3.开腹手术的发展——急诊肠吻合术手术 到了隋朝,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了比较精细的手术,如肠吻合术。该术式首载于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金创肠断候》。描述了因为外伤导致的肠断裂的急诊肠吻合术手术治疗,同时还记载了术后的护理方法,以及术后的预后判断。同时,要行肠吻合术,缝合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本书《金创成痈肿候》记载:“凡始缝其疮,名有纵横,鸡舌隔角,横不想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向望。”这种缝合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8字缝合法”。其实不如说,现代西医采用的缝合法,还是抄我们老祖宗发明的方法。 4.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清创术+切开复位术 骨伤科可谓是中医外科中仅存的一颗硕果。说到中医骨伤科,一般人都会想到正骨、推拿、夹板等非创伤性的治疗手段。但是,在极端情况下,有时候当年的中医师是不得不在有创代价下为病人做手术的。这里介绍最早记载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手术,载于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金创病诸候》:“夫金疮始伤之时,半伤其筋,荣卫不通,其疮虽愈合,后仍令痹不仁也。若被疮截断诸解、身躯、肘中,及腕、膝、髀若踝际,亦可连续,须急及热,其血气未寒,即去碎骨便更缝连,其愈后直不屈伸。若碎骨不去,令人痛烦,脓血不绝。不绝者,不得安。” 这是中医手术治疗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案例。详细描述了首先去掉碎骨,复位,最后缝合创口的手术过程。其中自然是涉及到了缝合法的运用。 5.中医耳鼻喉科手术——以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术为例 中医同样有微创手术。例如耳鼻喉科手术,本身就具有精密性,要求术式必须是微创的。鼻息肉,又名鼻痔。最早的鼻息肉手术文献记载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手术。具体操作如下:“取鼻痔秘法:先用回香草散连吹二次,次用细铜箸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脱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戒口不发。”回香草散,由茴香草、高良姜调和而成,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回香草散可延长热板法测定的痛觉反应时间,证明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而“胎发烧灰”,即血余炭,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这段文字包含了术前麻醉和术后止血的方法,表示到了明代,该术式已经成熟。同时我们可以认识到,最早的鼻息肉手术当然比成书时间(1617年)更早,我们中国的民间早就有很多中医师在做这个手术。 6.中医最著名的眼科手术——晶状体针拨 眼科手术同样属于微创手术一类。我国东汉末年被誉为神医华佗曾为婴儿时期的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做目瘤切割术,术后恢复良好,直到47年后才复发逝世。明代眼科学家傅仁宇称“针拨之针”肇始于华佗。这里提到的“针拨之针”,就是指我国历史悠久的晶状体针拨术了。南北朝期间,史书已多处记载金针拨白内障手术后复明的轶事。随着政治稳定,与国外交流的日益增多,特别是被后世称作龙树菩萨的古印度高僧,兼擅医学,其技术随佛教传入我国,经过我国医学家的吸纳、融合、创新,著成第一部眼科专著,托名《龙树眼论》,在历代辗转抄录过程中,形成明万历年间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流传至今。本书不仅系统介绍了各类眼病的病因、病机,尤其详细介绍了晶状体针拨术术式,包括手术指征、围术期管理方法、手术进针部位、不同形态内障的术式选择等。该术式通过切断睫状体,将浑浊的晶状体拨到玻璃体内,达到恢复视觉质量的目的。 接下来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些中医首创的外科操作。一、心跳停搏的抢救——心肺复苏术 说起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那在当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心脏停搏公认最有效的抢救方法。 传说我国最早的实施心肺复苏的是扁鹊,而心肺复苏术最早出现在文献,则是东汉末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当中,具体情境为上吊导致的心脏停搏。 仲景的人工呼吸法与现代医学人工呼吸法相类似。呼吸恢复后给病人以桂汤及粥清疗法与现代医学中补液疗法类似,在急救过程中,及时补充液体可以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有利于身体的复元。桂汤及粥清从滋养胃气为目的,与西医的补液疗法异曲同功,说明在东汉时期对病人急救措施已初具完善。仲景人工呼吸法中“以一人手按据胸中,数动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脏按摩,一般心脏按摩次数与人工呼吸的次数之比约5:1,仲景提出“数动之”与心脏按摩的次数是相接近的。 二、病情危重,口不能张,药不能下——鼻饲术 一般来说,我们吃药,都是从嘴里吃下去的。但是,万一病人病情危重,口不能张,甚至牙关紧闭,汤药如何下咽?这就需要用到鼻饲术了。《金匮要略·杂疗方》记载:“救卒死方:薤捣汁,灌鼻中。”这是我国最早记载于文献的鼻饲术。发展到宋代,中医师创造了管道引流鼻饲术:“如急风口噤,用青葱筒子灌于鼻内,口立开,大效。”这项外科操作使得不能口服药物的重病人也能够顺利服药,救下了无数病人。它也是我国古代中医师的伟大发明。 那么到了现在,这项操作已经极为普及,甚至都不用医生亲自操作,护士都可以行这个操作。现在的病房里,可以看到插满管子的重病人,请不要惊讶,也不要见到这些就说是西医所为,因为这些技术在古代的中医师当中已经有萌芽。 三、臌胀怎么办——腹腔穿刺(引流腹水)术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的卫生条件极差,传染性疾病极易传播,比如肝炎,饮食当中夹杂寄生虫,寄生于肝,也可导致肝病。所以当时肝硬化的发病率绝不会低,而肝硬化的一个重要的并发症就是腹水,中医称作“臌胀”。腹水太多,如果细菌滋生会直接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而当场死亡。就算没有,腹水浸泡腹部脏器,比如大肠被浸泡会导致肠蠕动减弱,粪石梗阻,同样是致命的问题。肝硬化,别说是当时,哪怕在当今,都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带病生存,是唯一的方法。腹水太多,怎么办?为了避免更致命的隐患,只好放掉。因此这项技术出现得非常早,在先秦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介绍:“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刺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来缓则烦之,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放出腹水,并不能根治肝硬化,但可以让病人觉得好受点。这也是原始条件下的关怀。 所以,外科手术不只属于西医。手术本身并不具有中西医之分。外科手术本身只是一门技术,不归属于西医学也不归属于中医学,手术本身不具有医学行业的属性,不应该被贴上标签,更不能简单地用西医化的分科方法一统天下。对中医师的外科手术权利应该给予充分的保障,这样才可以博采众长,找到治病救人最有效的方法。那么你还知道什么“中医外科”的成功案例呢? |
兴阳蜈蚣袋,以蜈蚣(去头、足)一条,甘草三分,甘遂三分,碾细末,散绢裹盛於袋,扎
[详细...]记得小时候一有什么奇怪的小病,奶奶就会去采一点草药,然后把它碾碎敷在患病处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