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针灸穴名解
<br> <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3"><tr>
<td width="46%"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作者</span>:</strong>柴铁劬
</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出版社</span>:</strong>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书籍分类</span>:</strong>中医针灸</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文件大小</span>:</strong>32.6 MB</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文件格式</span>:</strong>pdf</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trong></td>
</tr>
<tr>
<td height="25">
<strong><span class="style30">上传时间</span>:</strong>1970-01-01</td>
</tr>
<br><table>
<tr>
<td><p> 《针灸穴名解》对人身361个十四经穴的命名逐一加以考证,每一穴均包括【别名】条列古今文献中该穴的所有名称。【定位】按国标注明定位,以方便对穴名的理解;【特点】说明穴位的特性,如五输穴、交会穴等。【主治】讲述临床应用范围。【来源】最早记载该穴的文献;【释词】详释穴位名称中每个词的词义,是穴名的文字学依据。【释义】结合文字学、医理,阐明其命名含义;【提要】阐述穴名对临床应用的指导作用。略引现代研究以资佐证。对穴名理解的真正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临床应用。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事物的“命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行”,“当名辨物”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腧穴名称的真正含义日渐被人淡忘。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可见,腧穴命名是建立在古人对穴位作用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是临床正确理解穴位,进而正确应用穴位的前提。药有药性、穴有穴性,正确理解穴名是掌握穴位作用的金钥匙。<br/><br />
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广泛,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结合腧穴的分布特点、作用、主治等内容赋予穴位特定的名称。有鉴于此,<br/><br />
《针灸穴名解》适合中医针灸工作者、对传统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p><br />
<p>内容简介<br/><br />
自序<br/><br />
第一章 督脉<br/><br />
第二章 任脉<br/><br />
第三章 手太阴肺经<br/><br />
第四章 手阳明大肠经<br/><br />
第五章 足阳明胃经<br/><br />
第六章 足太阴脾经<br/><br />
第七章 手少阴心经<br/><br />
第八章 手太阳小肠经<br/><br />
第九章 足太阳膀胱经<br/><br />
第十章 足少阴肾经<br/><br />
第十一章 手厥阴心包经<br/><br />
第十二章 手少阳三焦经<br/><br />
第十三章 足少阳胆经<br/><br />
第十四章 足厥阴肝经<br/><br />
参考文献</p></td>
</tr>
</table>
<br>【下载地址】<br>
**** Hidden Message *****
很好的医书,谢谢老师分享,值得大家学习
很好的医书,谢谢老师分享,值得大家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