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题是最多的,所以如果你要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可能一辈子也弄不清楚的
再讲讲关于中医经典的学习。当年我也曾非常疑惑,每次读书都会有很多想法,比如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是什么意思。后来我发现这个方法不行,越学问题越多,越学问题越困惑。因为很多问题,提得出解决不了。所以学医,能学善问是好事,但也不见得是好事。后来我就想一个问题,是不是我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我就算学到中医了呢?举个例子,太阳病,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区别,是不是我把这两个方剂的区别弄清楚了,我就会用桂枝汤和麻黄汤了呢?再比如,阴阳五行,是不是我找到一个可以恰当的解释阴阳的理论,我就懂阴阳了?就能看病了?肯定不行。
中医问题是最多的,所以如果你要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可能一辈子也弄不清楚的。所以我经常和朋友们聊一个话题,我说你们都想当明白医,我却希望自己是个糊涂医。其实我也真的是一个糊涂医。你说治病的吧,我会一些,但你要说道理吧,我也不懂。当然有时候其实是懂,但是呢懂得太少,而且最主要的是,我很少要去弄懂。
曾经有一个海外的学中医的朋友,他曾经在群里问一个问题,说病机十九条该怎么理解。我当时听了他的观点,我就想是哦,病机十九条,我读了这么多遍了,我怎么一个问题都没想到呢。于是我就写了一篇关于病机十九条的理解给他。他看完了,感觉非常满意,说我的这些总结是他看到最好的总结了。
这件事给我了很大的触动,我虽然天天读,并没有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遇到问题我却解决得还可以。这种类似的问题,还发生在伤寒论的学习过程中。
我学伤寒论从头到尾,就没有过什么疑惑。就是像个孩子一样,天天读。但是我的一些朋友呢,他们就喜欢问问题了。比如:小柴胡与大柴胡的区别,心下痞与结胸怎么辨别等。每次遇到这些问题,他们都比较棘手,而我呢,总是可以提出一些让他们比较信服的观点。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是没想过这些问题的。
后来我自己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会没有问题,其实不是我没有问题,而是我把重点放在学习上了,我把伤寒论,把内经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来学习了,这个学习方法和别人的学习方法不同,一般的学习方法是剖析法,就是把一个东西分解成若干小块,一块一块的来学习和理解,这种方法就容易产生问题。因为你要有问题才能学得下去。而我呢,不管小块,只管学习,跳出形式和理解,直接通过反复认真的阅读,这些书的内容就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悟性,无形之中就内化掉了。因此用的时候也就更顺手了。
在这里我要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一起来做一个这个例子,看看是不是这个道理。我相信如果你也善于思考,通过这个例子,会对经典的学习有更别致的理解。
首先,你拿一张白纸,写上一个字,然后一个一个写下去,直到你写不出来为止。看看你能写多少个字,在写这些字的时候,不能写组词的,或者句子,要写单个的,不相同的字。看看你能写多少个。
然后呢,你再拿一本字典,翻开目录,看看你能认识多少个字。
最后一般的人都会发现,你能写出来的不及你认识的一半,甚至更少。
你明明认识这些字,但是为何写不全呢?为何在写的时候会吃力呢?你写不出,代表你不认识吗?不一定。
第三步,你再根据你擅长的,写一篇短文。你再看看,是写文章的时候容易,还是单独写一个字一个字容易。
所以学经典也是这样,虽然你没有去想这个问题,但是你天天接触这个问题,接触这些条文,接触这些句子,这些东西就像一个一个的字,自然在你的脑子里面形成了印象。而当你需要的时候,把这些东西经过你的悟性的加工,就会形成一篇很流畅的文章了。
中医有一个特性,他是个体化的。这也是为何说中医讲究悟性的原因。当我们面对一个病人的时候,我们不是按既有思维来处方治疗的,按既定思维的,那个叫八股文。样板戏。一个真正的中医生,应该是一个文学家,一个画家,一个音乐家。文学家根据他的文学功底,可以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文章,比如同样是送别,李白的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昌龄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歌的好,不在于字,这些字谁不认识,谁不知道,关键是你怎么组合?诗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懂得把文字这些素材,通过实际的灵感组合起来啊。
每个音乐家都是用同样的音乐素材,都是1234567,但是就是这个7个基本的音符,诞生了多少好听的音乐呢?
颜色只有三种原色,但是通过不同的组合,又有多少美丽的画卷呢?
中医有时候也是艺术。是艺术就离不开素材,有了素材,还要学会加工。那么中医的素材是什么呢?中医的素材就是经典。
我承认经典是朴素的,就像1234567一样朴素,但是经典的素材又是无限丰富的。所以你是去研究这些素材的内部构造呢?还是花心思去思考素材的不同组合呢?中医讲究的是运用,所谓运用之妙纯乎一心,又所谓医者,意也。大家都读黄帝内经,就像大家都会念1234567一样,但真的一样吗?也许又不一样了。
也许能唱谱的不一定是音乐家,但是不会唱谱的一定不是音乐家。也许读经典的不一定是名医,但是不懂经典的一定不是名医。(当然,凭一药一方,专病专治的不在此范围)
所以,经典是什么呢?经典就是素材。就是以后你运用于临床的思维的源泉,你读得越多,思路就越广,运用起来就越顺手,自我组合能力就越强。到了一定的境界,就是随手皆是名方,笔下均能活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