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中医的人很多,会中医的人很少?
为什么学中医的人很多,会中医的人很少?第一是因为到目前为止中医经典多只讲结论,没有推理过程,或者推理过程非常粗糙,逻辑很不严密,很多环节模糊不清,学习者只能靠自己悟。大部分学中医的人都很难自己悟出完整严谨的中医理论体系,对中医如何认识人体、如何认识疾病、通过什么途径治病等问题都很难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治病基本都是按照病人的临床表现来对应前人留下来的经验和技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分析和解决问题都不能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只能靠半猜半蒙。
第二是因为中医理论中的很多名词的内涵都模糊不清,很难准确对应上现实中的具体事物,学习者把书背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能把文字所指正确地对应上现实中的事物或情况。这样即使不求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只是运用前人留下来的经验和技术来治病,也很难准确地判断出病人的情况和书中哪一条文字能对应得上,面对具体病人,经常是在模棱两可之间。
这两个原因导致很多学中医的人学了一辈子还是糊里糊涂。
如果学古文就可以学好中医,那古代秀才该古文好吧,怎么古代好中医也不多呢
伤寒论开头就是讲家族病死好多人,如果古代医术好,那会这样?孙思邈的千金方里就说过,御医们用大青叶(板蓝根的叶子)治疗发烧,治死的人很多。
完全以文字理解,伤寒论有一千多本注解呢,人人都觉得自己对
邹时祯中医基础知识普及公益课程,课程总共约50节,每周三晚八点开课,会根据听众反馈情况每周适当加课。课程内容主要普及邹时祯老师中医基础知识和观念。
学中医,如果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入手,大部分人可能学十年八年都不会治病,不敢上临床;如果从什么方子治什么病开始学,即前段时间非常流行的方证对应,虽然很快就可以上临床,但是永远也不能懂得其中的所以然,治好了不知道怎么好的,治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没好,没学过的病就完全不知道
见过太多学习了一辈子的老中医,水平还不如一些初学者呢,徒有名号,有正式的执业证书如此而已。学那么长时间还没学到家是因为根本没入门,一直在外面摸索呢,有啥值得骄傲的
有人说内经是最好的中医教材。我说:内经是中医的功臣,没有内经,中医都无法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内经又是中医目前这样衰败历来明医稀少的罪魁祸首。明明是充满哲理充满思辨的医道,被内经说得那么让人难以接受(不是说古文难懂)。想直接通过内经入门中医的,只看到皓首穷经之徒,侃侃空谈之辈。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治学方法就是以经解经,导致了后世很多学者学习时常常只是在名词中转来转去,并不能真正理解经文所表达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所指何物。我提倡把中医理论还原到人体中来,是以经文所描述对象来解经。可以以经印经,因为如果经文作者思想高度达到一致,所见的境界相同,他们的描述和见解就可以互相印证。
中医到目前为止用于传承的书籍都是一个个结论直接抛给你,没有为什么,没有推理过程,这导致了中医理论不容易被理智的人接受,也导致了中医难学。谁都知道学中医强调悟性,悟什么?就是悟那些为什么悟推理过程,谁悟的为什么及推理过程和真实接近谁就能成为有疗效的明中医,谁是满脑子跑火车乱悟疗效就
由于中医的核心理论在经典记载的结论背后,不象西方科学那样定理一,定理二那么明确,所以即使熟背结论也是没用的,要找到结论背后的规律,这样才能在临床上独立分析每一个患者,而不是照搬经典中的结论.因为每一个病人都不可能按照经典的结论来生病,经典中的结论不可能直接套用到具体的患者,所以如果只背结论没有悟出规律的人在面对具体病人的时候会发出“读书时以为天下无病可治,临证才知道无方可用”的感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医界的人文名扬四海但疗效一般的真正原因-
中医医道一直都是在隐秘传承的,张仲景写出了伤寒论,但是如何认识感染性疾病,如何配方等规律性的东西不愿意写出来,就是一个缩影,宋以前已经是这样了。
写的很好,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不管学什么,悟性是最重要的,想着古代先贤从一葱一蒜开始教你,要不要直接喂你吃?
页:
[1]